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无数次来过的地方,无比熟谙的名胜,牵连少年岁月的情致,堪称精神家园的风景:三祖寺与山谷流泉。

    出潜山县城往西,不二十里,已探入大别山的肌理。自公路向山褶里略转,脚步所至,山色泉声,古寺塔影,苍松奇石,百幅诗文。天工造化与千百年来农夫、文士、佛徒的活动结果,累积、互衬得如此熨帖身心,不是为了成景而自成绝佳风景。自父亲在与之邻近的野寨中学执教时的幼小印象,到小学、初中春游的必选地,再到高中时屡屡的寻古探幽、煞有其事思索概叹之处。回望潜阳,这里的枝叶总关乡情。

    今年盛夏,携晨纲回乡小住,再访三祖寺与石牛古洞,过眼山水皆不是,少时记忆最堪怜。变化是绝对的,不变是相对的;频繁的变化是进步,而人的心理往往跟不上变化的节奏;于是,理智上认同,情感上失落。我不是当年,却希望我见的当年还是当年……

    下列照片均摄于2009年8月9日下午。

 

 

山水过眼皆不是,少时记忆最堪怜

今日三祖寺的山门。这开阔的广场、大道和树木倒影婆娑的水池,本是一片农田,入庙门原是靠右边山下的一条蜿蜒的土路。那年秋,与三四友第N次来三祖寺时,正看见农人在现在水池这个地方的稻田里收割着他们的稻谷。如晨纲这样的今日游客,没有见过那个秋日温暖的阳光,没有那一页不知不觉情感投注的记忆。

 

 

山水过眼皆不是,少时记忆最堪怜

这是连接三祖寺下院和塔院的山道。到这里,说不出的迷惑不自在,似识而非;待看见这“山谷”二字,顿时在记忆的参照系里找到方位。新铺的这山道,与原来的青石小道一比,是多么不协调的挤压,苍劲的“山谷”碑刻自古何曾显得如此逼仄?

 

 

山水过眼皆不是,少时记忆最堪怜

这古老雄伟的佛塔,我最后一次登临是1994年的秋天。到最高层,看青山苍茫,潜河如带,县城依稀,天高地阔,疾风拂面,觉人之渺小与伟岸,说不清的喜悦与忧伤。然后每次来,塔前总是一个“塔已被雷击坏……”而不许登临的告示,直到今天亦如是,看来那塔顶风景已永远定格于15年前。

 

 

山水过眼皆不是,少时记忆最堪怜

山谷流泉摩崖石刻,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集中历代珍贵石刻数百,不乏王安石、苏东坡、黄庭坚等文化大师手笔(黄庭坚号“黄山谷”,即此山谷)。这是又一个变得似识而非的地方。进来(实为“潜入”)前已见正在修整建设、暂停开放的告示。立于摩崖石刻前,打量琢磨,立时发现已被人做了手脚。对照中学时代拍下的照片,“访鹤”二字当时为蓝色倒无所谓,只是字下原有天然凸出的石头平台,那时我还在那石台上躺着摄影一张。现在这“残迹”……

 

 

山水过眼皆不是,少时记忆最堪怜

“水无心而宛转,山有色而环围。穷幽深而不尽,坐石上以忘归。”晨纲面前的是王安石诗石刻,可这个我熟得不能再熟的二十四个字怎么有点不对劲?它的上面和左边明显有最近人工施加的水泥痕迹。

 

 

山水过眼皆不是,少时记忆最堪怜

不去指责今天的“建设”、“维护”、“修整”罢。这摩崖石刻之密集、文化价值之高全国罕见,但在游客攀爬和风雨侵蚀下据说岌岌可危,因此要敲掉凸出部位,灌补岩石缝隙,填撑起内凹石壑。如图中这样的加固维护,遍布今日石牛古洞景区,让这山岩、石刻和泉流变得熟悉而陌生。而待这里“维护”完毕,这些石刻据说都要被围进大玻璃罩内展现——这样的生硬、冷漠和疏离,还是那亲切的山谷流泉、石牛古洞吗?

 

 

山水过眼皆不是,少时记忆最堪怜

说是“石牛古洞”,实则有牛而无洞(多年前某次在此,一外地游客憨憨问我古洞何在)。今日连那块神奇的、逼真的、庞大的天然石牛肚也不见了踪影!想必是根据“建设规划”,暂时移走再重置。且拍下它曾经所在的位置,来日看看那石牛肚会放在一个怎样精心设计、将它突出的环境中。

 

 

山水过眼皆不是,少时记忆最堪怜

    施工,堵截了人头攒动的游客。清幽的山谷流泉,自然风景与人文石刻相得益彰的胜境,现在正是一个糊满了水泥的工地,充满了劳碌的民工,完工后这里的面貌将彻底改变。而十几年前的某个下午,还是国庆期间,我竟一人在这古朴幽深的流泉石刻、清风树影间美美睡了一觉。那日头顶的轻柔白云,飘过就不再来了……

   

 

 

话题:



0

推荐

谢轶群

谢轶群

71篇文章 10年前更新

作家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