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建国大业》中的意识形态整合

 

谢轶群

 

    在网上下了部《建国大业》。因为这个片子是60周年国庆炒锅里的一大佐料,此前媒体上已有许多相关信息,躲都躲不掉,所以熟门熟路地把片子轻松看完。

 

    影片取了个宏大的片名,但从内容看,叫“建国大业花絮集锦”也许更贴切。中共主导的政协会议是那次政权争夺战的无甚紧要的结果,胜利者建国时走的一个程序而已,本身就只能算改朝换代的花絮;而要把这个无关多数人的乏味会议展现得富有观赏性,只能去编排一堆花絮的花絮了。

 

    一帮为市场前途而借“爱国”之名向中影董事长和管理当局卖乖的明星出演并不让人兴奋,大批明星的出现反而让观众无法入戏:刘德华就是刘德华,而不是俞济时;成龙就是成龙,而不是记者;郭德纲就是郭德纲,而不是摄影师;许晴就是许晴,而不是宋庆龄;葛优就是葛优,而不是共军团长;冯巩就是冯巩,而不是参会代表……我感兴趣的首先是它在意识形态上的整合。对49建国的阐释,既要高扬胜利者的正义性、进步性、英雄性、历史合法性,又不能与今日中国状况形成矛盾龃龉;既要让现政权承接、利用历史资源,又不能让历史与现实形成对立、冲突,处理不好,片子的效果很容易变成向自己发难、无法自圆其说、给自己出难题和洋相。这种意识形态整合不但是必要的,而且是全片的重中之重——历史人物形似、神似的问题在片子里可被放在其次,肉头肉脑、眉梢含笑的张国立都可以出演清瘦冷峻的蒋介石,但决不可在这样大是大非、又似乎不知何为是何为非的问题上稍有马虎。

 

    影片一开篇,就让答记者问的毛衷心宣示自己和蒋“都是中山先生的弟子”,“继承的是中山先生民主革命的衣钵”,甚至说国共“同宗同源,存续相依”,显然一开始就改造了“工农阶级”和“大资产阶级、买办资产阶级”不是你死就是我活、“革命是一个阶级推翻另一个阶级的暴力行动”的传统意识形态,对1949年发生的政权更迭,在解释上淡化“革命”,回避“阶级论”,这在小心地避开今日民众情绪敏感点之外,还照顾到对台统战的现实需要。划分阵营的意识形态标准已然置换,国民党形象由此从穷凶极恶的人民公敌,变成手足同胞,显露的是赞赏和需要其共同维护统一的动机。老蒋在败退台湾之前与小蒋的那段对话,称蒋不搞“新南北朝”,是怕作分裂国家的“千古的罪人”,显得生硬,划江而治是分裂,划海峡而治难道就不是了?为了“国家统一”,就把自己守得住的地盘送给敌人?毛在江西和延安时这么干过吗?这种不合情理和史实的“美化”,更让1990年代以来国内国际新环境下社会主义与爱国主义两种意识形态的消长,在片中显出了鲜明印记。

 

    “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克罗齐),历史片中意识形态的整合要照顾过往,归根到底还是为当下服务。《建国大业》中,即将得胜的毛和他的团队首领们议论起了“要把资本家请回来”的问题。看得出来,这段对白是经过精心设计的:

 

    “进城后,传言说,资本家和商人全是剥削阶级,要革他们的命,吓得这些商人买卖全不敢做了。”

    “这不是个小问题,闹革命,我们天下第一,搞经济,我们可比不了他们。”

    “没了商贩,连香烟都买不到,还谈什么市场繁荣,要把人家请回来。”

     ……

    “要有自知之明,这些事我们需要从头学起。”

    “政治协商,协商的对象就是资产阶级政党和民主人士,我们是请人家来共同执政的,不是来消灭人家的。”

    “这个问题必须明确,搞垮了人家,自己又不懂得经营生产,工厂倒闭,工人失业,这不是砸自己饭碗吗?这个饭碗我们刚刚端上,砸不得。”

 

    如果说片中毛为国共寻找到的“共同点”——“中山先生的弟子”——还有一定依据(毛在1956年纪念孙的讲话里的确明确表示大家都是孙的革命事业的继承者,讲话一直公开于《毛选》)、且在与蒋联合接见记者的剧情语境中说得过去,那么这段中共革命领袖集体为资产阶级“张目”的对话就显得相当新鲜。这里肯定不是表现踌躇满志的胜利者在对革命进行反思和行动调整,而是借前人之口为当下对传统的叛离作说明和辩护,努力表现前后理念和政策的“一脉相承”。对话中的内容倒不纯属虚构,刘少奇的确有那类言论,但那很长时间内是作为“叛徒、内奸、工贼”的铁证的。服膺传统意识形态的人士对影片中毛参与并定调的这段对话尤其愤怒,说这完全篡改了革命性质和领袖的信仰,是“资改派”对历史“明目张胆”的严重歪曲。而对于未在传统意识形态中深深浸淫的今日观众来说,由于大大淡化了阶级革命的社会思想背景,这段对话“合情合理”,意识形态整合的痕迹不显;对话中,历史对现实的责难、现实对历史的嘲讽轻轻滑过了。

 

    整合不是取代,整合需要妥协和平衡,片中对传统意识形态的照顾,在中共领袖闻听淮海战役胜利后的狂欢中突出地体现了一次。毛周刘朱任等痛饮庆祝,醉醺醺合唱起《国际歌》,“英特纳雄耐尔(共产主义)一定要实现”被反复高声吟唱,传统意识形态被高亢地展示出来。手法巧妙的是,影片这段编排了以往罕见的“领袖醉酒,痛饮狂歌”场景,既大方磊落地正面展现了传统意识形态,不给人以过多的在心虚遮掩的口实,又让观众在新奇、兴奋中转移了对“英特纳雄耐尔”云云的注意。

 

    共产主义与爱国主义,阶级斗争论与社会和谐论,公有制经济与市场经济,还有民主主义……一个前后相继的政权,六十年历史的翻云覆雨,在意识形态的整合中,重重悖谬归于模糊和暧昧。作为一部本来可具有相当思想深度的历史片,因为是复杂环境中的“献礼”,《建国大业》没有要探索什么,而是在调和什么;片子的背后,不是充满个性的艺术家,而是一群一手拿文件一手拿剧本的文宣干部。这个自觉的首要身份,和商人、艺人的这另两个身份加在一起,构成了这个特殊时代对人的整合。­ 

 

2009年10月7日凌晨,10月10日凌晨略改

 

 

话题:



0

推荐

谢轶群

谢轶群

71篇文章 10年前更新

作家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