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按:“云大评刊”论坛由云南大学中文系教授、云南文学研究所所长宋家宏先生于2007年夏创办并主持开展至今。在其创办三周年之际,《春城晚报》将对其作全面回顾和重头报道。作为首批参与者,和其他参与者一起,我对报道策划者姚霏先生的有关问题作了如下书面回答,也重温了那段时光。)


    ”云大评刊”作为云南大学人文学院中文系师生参与当下文学进程的一个通道,作为开向中国当代文学世界的一个窗口,对文学怀有热情的探索者交流的一个平台,这个精神的领地对你的研究生学习生涯有何帮助?

    您其实已经在问题中说到好几点了:她就是通道,是窗口,是平台,帮助我们参与、审视和交流。最重要的是——这里的自由、个性、灵动与激情,有效弥补了学术体制化带来的刻板与拘囿,一定程度上让古典学园的精神和状态复见于今。

 

    在这个物欲横流、人欲高炽的时代,道德、情感等精神层面的人文价值体系,早已是花枝乱颤遍体鳞伤,在这种时候,坚守文化的良知,坚持文学的贞操,坚信文化、文学的道通源流不会就此断绝,那是多么的艰辛,又是多么的孤寂。而你们三年如一日,始终坚守着这块纯洁的文学领地,请问,你进入云大评刊时是什么信念和精神在支持你?

    不必说得这么悲壮。我们在参与云大评刊中,一直是兴味盎然的,并没有“坚守”这个词透出的痛苦感。我们大多反对那种以殉道者心态来从事文学的态度——倘若你在文学中感受不到欢乐与慰藉,文学对你只是重负而从不是享受,那你何苦要来背这个沉重的十字架?我进入云大评刊,是因为我在阅读,有些理念,有些看法;同时,云大中文系也有这样一群很有意思的人,即宋家宏教授和他身边的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生们,与他们一起指点文林,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幸何如之?要说“艰辛”,可能用在主办者宋家宏教授身上比较合适,他持续的热情和无私的操劳并不是谁都能具备和付出的。

 

    “有时直上孤峰顶,月下披云笑一声”,云南文学乃至云南文化,都因“云大评刊”而倍感自豪。你们作为直接的参与者,请对“云大评刊”作出坦诚评价。

    云大评刊是一片春色,生机勃勃,前景可期;但春天毕竟还未长成夏的繁茂,不宜褒赞过度。可以明确说的是,如无云大评刊,则云大中文系将失去一块重要蕴涵。云大中文系学生将失去一片精神湿地。

 

    与“北大评刊”相比,你觉得“云大评刊”的优势与欠缺何在?

    不敢说优势。较之北大评刊,云大评刊的欠缺不必讳言:学生学养不深厚,举办历史尚短暂,校方支持扶助不够多,社会影响目前还不广。而北大身处全国文化中心,其得天独厚的条件尤为我们羡慕。


    请问你参与“云大评刊”,从中得到的最大收获是什么?

    介入现实的热情和怀疑、批判的精神,这是每一个评刊参与者所受的最有价值的熏染,也是云大评刊在云南各种文化活动中体现出的不可代替的独特性。

 

    你是已经离开云大的学生,还会关注“云大评刊”吗?你对现在的“云大评刊”有何评价?

    我离开云大已一年半,一直关注云大评刊,不仅因为它是我读研阶段的重要记忆,而且在于通过云大评刊可以便捷地了解文坛动态。现今的云大评刊发展得很平稳,新鲜血液不断注入,学弟学妹们才思学问尤可期许,围绕水准的平均线上下波动将是它的常态。愿文学批评与现实关怀、学术追求与思想砥砺、青春情怀与使命担当常驻云大评刊。

 

话题:



0

推荐

谢轶群

谢轶群

71篇文章 10年前更新

作家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