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我越来越感到历史学镜鉴功能的衰落。许多历史经验,在今天根本不管用;不说几百年几千年前的经验,就是十年前的经验,乃至几年前的,搁今天都可能完全失效。历史学看来只能起到一个满足我们对往事的好奇心的作用了。

 

●有说南京彭宇案让国人道德倒退五十年,这里显然有个常识性错误:难道五十年前道德状况是恩将仇报?难道越往过去道德越差、越往后道德越好?答案正好相反,否则也没有“人心不古”这个词了。记住伟人的话:“每一次社会进步都是以道德沦丧为代价的。”只要我们还追求发展进步,就准备付出道德的代价吧。

 

●方舟子全盘否定中医肯定是不对的。西医引进不过200来年吧,此前中国人诊病保健全靠中医,民族健康全依赖于中医,不是繁衍出了世界最大的族群吗?

 

●【《中华民国史》出版发行】有关报道以该书“肯定了蒋介石的抗日地位”为新闻点。其实,今天还不肯定蒋介石的抗日地位,这书就一文不值;而肯定蒋介石的抗日地位,也不算任何“突破”,因为这早就是人们的基本常识了。

 

●【《辛亥革命》比《走向共和》差一大截】影片《辛亥革命》中:1、反封建专制反民族压迫的革命动机被替换为空洞的“爱国”;2、赵文瑄的孙中山比马少骅差十多倍,成龙的黄兴简直是个笑话,主角完全没有精气神;3、轰轰烈烈的辛亥风云被拍得冷冷清清,全片沉闷而单薄,纪录片也比这个故事片好看。

 

●恢复株连制度是当务之急。既然可以跟着沾光,那就应该一起倒霉,这才公平,对不对?古人的政治法律很讲常识公理的。当今世袭和裙带成为现实,而一提株连却就有人大声谴责是封建是不现代,这啥脑子?

 

●【关于批判精神】中国人缺乏批判精神,此为公论。以前没有批判精神是因为传统文化的影响;现在还没有批判精神,是因为很多事情批判了也没用,批判对象以它的强大和顽固无情地嘲讽着批判者,批判的声音给它挠痒痒也算不上。于是,无奈的认同代替了愤怒的批判。

 

●一条船在河心打转多年,无法掌舵的众多乘客一直只有等待舵手的选择,向左或向右,前进或后退。不料十来年的时间过去,就是不选择!船仍在河心打转,并以维护此状态为硬任务。年复一年的失望、憋闷、焦躁弥漫在船舱里心怀各种期待的人们心头……

 

●现在大学里天天教育学生要“适应社会”,从不提改造社会,年轻人没一点理想、锋芒,只想按现行社会规则去“成功”,这样子社会永远好不起来。

 

●知识分子是“立言”的人,对言论看得很重,特别喜欢研究说了什么什么。可是说和做是可以完全分离的,话有时没有任何意义,不过是空气振动声带的物理现象。如果你们为某人某话而兴奋,他们可以天天说给你听,还可以组织个机构专门说这些你爱听的话,比如四十年代的新华日报。

 

●每天在微博上都可以看到现实环境对人的性情气质的扭曲,即使是正面人士,除了贺卫方等少数人,也都缺乏那种朗朗的浩然,而是正气掺杂痞气,无畏加点无赖,比如@李承鹏、@黎学文在北京 @于建嵘 @赵丽华 @落魄书生周筱赟 @叶匡政 @孙海峰 等。

 

●农民伯伯现在从来不为丰收喜悦,因为再怎么丰收,种田得的那点儿钱根本不够开支。农家收入的主源早就是外出务工,靠田地“丰收”无法满足基本生存需要的。

 

●政法大学的何兵老师说,微博出现,等于报禁已开。说得很对。那么既然如此,大家借此了解了无数幕后真相,学习了无数真知灼见,发出了自己的呼声呐喊,但社会现实因此有丝毫改观吗?新闻自由、舆论监督的作用真有想象中的那么大吗?

 

●真的不要太相信言论、舆论的力量。随着传播技术进步,新闻言论管制将越来越难,如果人家不胜其烦,索性撒手不管制了,来个你说你的,我干我的,任你们喊破喉咙骂破苍天,人家就是充耳不闻,那又其奈他何?现在很多事情已经是这样了。

 

●【微博对社会进步有害】微博上面海量的苦难、海量的不平、海量的阴暗、海量的愤怒,最终只会让我们对苦难、不平、阴暗、愤怒司空见惯,视若无睹。再饱满的激情、再正义的心灵也经不起微博管道日复一日的宣泄,最后到达一个麻木而无奈的状态。微博原来对社会进步有害,叹!

 

●“两强相遇勇者胜,勇者相遇智者胜。智者相遇仁者胜”,真像你(指巴曙松)说的这样,那就没有逆淘汰了。很厌恶这种书生气,这种追求书面语言的圆满而压根不顾事实的习惯许多文人那里都有。

 

●才知道《追捕》的原著者竟然是西村寿行。哦,八九十年代县城街头的租书店……

 

话题:



0

推荐

谢轶群

谢轶群

71篇文章 10年前更新

作家

文章